Claymore双挖矿软件核心功能与优化配置全解析

Claymore双挖矿软件自发布以来,迅速在区块链挖矿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优势在于支持AMD和NVIDIA显卡的混合使用,并通过双挖模式实现同时挖掘以太坊(ETH)和其他加密货币(如Decred、Siacoin等),而不会显著影响主币种的算力表现。这种技术突破使矿工能够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提升整体收益。

版本更新方面,Claymore持续优化性能,尤其在双挖模式下实现了更高的效率。通过改进OpenCL代码和汇编内核,软件有效减少了无效份额和延迟份额的比例,提升了GPU负载率。此外,对Stratum协议的全面支持以及远程监控功能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其稳定性和可管理性。

然而,开发者费用机制一直是社区讨论的焦点。该软件采用1%(单挖)和1.5%(双挖)的抽成比例,每小时中部分时间用于为开发者地址挖矿。尽管这一机制为软件维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但也引发了关于公平性和透明度的争议。部分用户尝试通过修改软件规避费用,但此类行为会导致性能下降,反映出开发者对此机制的严格控制。

e3e31abc-0ce3-44e8-965f-1c56f3e54419.png

核心功能解析

1. 双挖模式技术实现原理

Claymore双挖矿软件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双挖(Dual Mining)模式,该模式允许用户在挖掘以太坊(Ethereum)的同时,同步挖掘Decred、Siacoin、Lbry、Pascal等其他加密货币。这种设计通过优化GPU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机制,在不显著影响主币种(如ETH)算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显卡的闲置计算能力挖掘第二币种。  

具体而言,双挖模式基于对GPU内核的深度定制与并行处理能力的提升。软件将主币种(如ETH)的DAG文件加载到显存中进行常规挖矿,同时为第二币种(如DCR或SC)分配独立的轻量级计算任务。由于这些辅助币种的算法复杂度较低,且不需要完整的DAG文件支持,因此能够在不影响主币种性能的情况下完成额外收益的获取。  

此外,双挖模式还通过动态调整两个币种之间的算力配比,确保系统稳定性与效率最大化。例如,当检测到GPU温度过高或负载过载时,软件会自动降低第二币种的挖矿强度,从而避免硬件过热或崩溃风险。  

2. AMD/NVIDIA显卡混合兼容机制

Claymore支持AMD与NVIDIA显卡的混合使用,这一特性极大地提升了矿工在硬件配置上的灵活性。软件通过统一的OpenCL接口与不同厂商的GPU驱动进行交互,并针对各品牌显卡的架构特点进行了专门优化。  

对于AMD显卡,Claymore利用了高度可调的汇编级内核(ASM Kernels),并通过-asm参数控制是否启用高性能内核。而对于NVIDIA显卡,软件则依赖CUDA兼容层与通用OpenCL框架协同工作,尽管其在双挖模式下的效率略低于AMD显卡,但仍能提供稳定的算力输出。  

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合系统的稳定性,Claymore引入了-platform命令行参数,允许用户指定仅使用AMD、仅使用NVIDIA或两者混合运行。此外,软件还提供了-gser选项用于序列化多GPU初始化流程,防止因驱动加载顺序问题导致的启动失败。  

3. DAG文件优化策略

在以太坊挖矿过程中,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文件是决定挖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区块高度的增长,DAG文件体积持续扩大,对显存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Claymore通过多种机制优化DAG生成与管理过程:  

  • 预分配显存缓冲区:通过-eres参数设置预留显存大小,提前为未来多个Epoch的DAG文件预留空间,减少频繁重新分配带来的性能损耗。  
  • 低强度DAG生成模式:使用-lidag参数可降低DAG生成阶段的GPU负载,适用于电源供电不足或多卡系统。  
  • DAG缓存复用:在单挖与双挖切换过程中,软件尽量复用已加载的DAG数据,避免重复加载造成的延迟。  

这些优化策略有效降低了DAG生成对整体算力的影响,尤其是在高负载多卡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  

4. 算力监控与远程管理方案

Claymore内置了全面的算力监控与远程管理功能,便于矿场运维人员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并进行集中控制。软件通过JSON格式的API接口对外暴露详细的运行数据,包括每张显卡的算力、温度、风扇转速、功耗等关键指标。  

远程管理方面,Claymore支持通过TCP/IP协议进行远程连接,并提供了一个名为EthMan的配套管理工具(仅限Windows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工具查看矿机状态、重启服务、更新配置甚至执行脚本操作。此外,软件还支持HTTP方式访问本地统计信息,方便集成至第三方监控平台。  

安全性方面,Claymore提供了密码保护机制(-mpsw)以及端口访问控制(-mport),可限制未经授权的远程访问行为,保障矿机的安全性。  

5. 自动故障转移系统设计

为了提高矿池连接的可靠性,Claymore实现了完善的故障自动转移(Failover)机制。用户可通过epools.txtdpools.txt文件定义多个备用矿池地址,软件会在主矿池连接失败或响应超时时自动切换至备选矿池,确保挖矿作业的连续性。  

故障转移逻辑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 连接尝试次数控制:每个矿池最多尝试三次连接,失败后进入下一轮切换。

- 主矿池回切机制:默认每30分钟尝试重新连接主矿池,可通过-ftime参数自定义间隔时间。

- 运行时手动切换:用户可在运行时通过“e”或“d”键手动选择当前使用的矿池。  

此外,软件还支持环境变量引用功能,允许在矿池配置中动态插入钱包地址、矿工名等信息,提升配置灵活性与自动化水平。  

安装配置指南

AMD显卡驱动配置要点

对于使用AMD显卡的用户,建议根据显卡型号选择合适的驱动版本。早期的Radeon HD 7xxx系列或2xx/3xx系列显卡推荐使用Catalyst 15.12驱动以获得最佳性能和兼容性;而基于Polaris架构的4xx/5xx系列显卡则可使用任意较新版本的驱动程序。此外,在Windows系统中,为确保挖矿稳定性,需设置以下环境变量:

- GPU_FORCE_64BIT_PTR 0:禁用64位指针以避免内存分配问题

- GPU_MAX_HEAP_SIZE 100:将堆大小限制为100%以提升内存利用率

- GPU_USE_SYNC_OBJECTS 1:启用同步对象以优化线程调度

- GPU_MAX_ALLOC_PERCENT 100:允许GPU占用全部可用内存

- GPU_SINGLE_ALLOC_PERCENT 100:单次内存分配上限设为100%,防止因内存碎片导致崩溃  

这些参数可通过“系统属性 → 高级系统设置 → 环境变量”进行配置。  

多显卡系统虚拟内存设置

在多显卡挖矿环境下,尤其是使用Windows系统的设备,应确保虚拟内存(页面文件)至少设置为16GB或更高。具体操作路径为:“计算机属性 → 高级系统设置 → 性能 → 高级 → 虚拟内存”。合理配置虚拟内存有助于缓解显存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运行双挖模式时,DAG文件加载和任务切换对内存资源的需求较高。  

Windows/Linux环境变量配置

Claymore支持在Windows和Linux系统下运行,但不同平台的环境变量配置方式略有差异。在Windows中,通过系统属性界面添加上述GPU相关变量即可生效;而在Linux系统中,则需要在启动脚本或全局配置文件(如.bashrc/etc/environment)中手动定义。例如:
bash
export GPU_FORCE_64BIT_PTR=0
export GPU_MAX_HEAP_SIZE=100
export GPU_USE_SYNC_OBJECTS=1
export GPU_MAX_ALLOC_PERCENT=100
export GPU_SINGLE_ALLOC_PERCENT=100


完成配置后,执行source ~/.bashrc使更改立即生效。  

矿池连接参数配置规范

Claymore支持多种矿池协议,包括Stratum和HTTP。推荐优先使用Stratum协议以获得更低延迟和更稳定的连接表现。基本命令行格式如下:
bash
EthDcrMiner64.exe -epool <eth_pool_address> -ewal <eth_wallet_address> -epsw x [-dcoin <second_coin>] [-dpool <dual_pool_address>]


其中:

- -epool 指定以太坊矿池地址,格式为stratum+tcp://pool.example.com:port

- -ewal 设置以太坊钱包地址及矿工名(如wallet.workername

- -epsw 密码字段,通常设为x

- -dcoin 可选参数,用于指定双挖币种(如sc表示Siacoin)

- -dpool 若启用双挖,需提供第二矿池地址  

此外,建议启用SSL/TLS加密连接以增强安全性,方法是在矿池地址前添加ssl://stratum+ssl://前缀。例如:
bash
-epool ssl://eu1.ethermine.org:5555


通过合理配置矿池参数,可以最大化算力输出并减少网络波动带来的影响。  

命令行参数详解

1. 矿池连接参数(-epool / -dpool)

-epool-dpool 是 Claymore 双挖矿软件中用于指定主币(如 ETH)和副币(如 Decred、Siacoin 等)矿池地址的核心参数。前者用于以太坊类主币,后者用于双挖模式下的第二币种。  

  • -epool:定义 Ethereum 主矿池地址,仅支持 Stratum 协议。推荐直接使用 Stratum 连接以避免性能损耗(HTTP 模式会降低约 5% 的算力)。例如: bash -epool stratum+ssl://eu1.ethermine.org:443 支持 SSL/TLS 加密连接,可提升安全性。
  • -dpool:定义双挖币种的矿池地址,支持 HTTP 或 Stratum 协议(具体取决于币种)。例如: bash -dpool stratum+tcp://dcr.suprnova.cc:3252

在配置时需注意矿池协议前缀(如 stratum+tcp://http://),否则默认为 Stratum。此外,建议将矿池地址与钱包信息结合使用,确保收益准确归属。  


2. 性能调优参数(-ethi / -dcri)

Claymore 提供了多个性能调优参数,其中 -ethi-dcri 分别用于调节主币和副币的 GPU 强度,直接影响算力表现与系统稳定性。  

  • -ethi:设置 Ethereum 挖矿强度,默认值为 8。数值越低,GPU 负载越小,适用于系统不稳定或 Windows 响应迟缓的情况。例如: bash -ethi 7 该参数也可按显卡分别设定,如: bash -ethi 6,8,7
  • -dcri:控制双挖币种(如 Decred、Siacoin)的挖掘强度,默认值为 30。通过运行时按 +/- 键动态调整,可找到最佳平衡点。例如: bash -dcri 50 同样支持逐卡设定: bash -dcri 30,50,40

合理调整这两个参数有助于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最大化综合算力输出。  


3. 温度控制体系(-tt / -tstop)

温度管理是保障矿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Claymore 提供了完整的温度监控与调控机制,包括目标温度设定、自动降频、强制停卡等功能。  

  • -tt:设定目标 GPU 温度,同时可用于控制风扇转速。例如: bash -tt 75 若设为负值,则表示固定风扇百分比,如: bash -tt -60
  • -tstop:设定 GPU 停止挖矿的临界温度。超过该值后,矿机会停止对应显卡的工作,防止过热损坏。例如: bash -tstop 90 若设为负值,则立即关闭整个程序: bash -tstop -90

此外,还提供 -ttdcr-ttli 参数,分别用于在超温时降低双挖币种强度或整体挖矿强度,从而实现更精细的温控策略。  


4. 超频配置参数(-cclock / -mclock)

为了进一步提升算力表现,Claymore 支持对 GPU 核心频率(-cclock)和显存频率(-mclock)进行手动设定,适用于具备一定硬件调试经验的用户。  

  • -cclock:设定 GPU 核心频率,单位为 MHz。例如: bash -cclock 1150 对于 NVIDIA 显卡,可通过加减号设定偏移量: bash -cclock +100,-50
  • -mclock:设定 GPU 显存频率,单位同样为 MHz。例如: bash -mclock 1500 NVIDIA 用户同样支持差值设定: bash -mclock +200,-100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 AMD 驱动版本可能禁用降频功能,只能进行超频操作。此外,超频可能导致功耗上升,需配合电源功率评估使用。  


以上参数构成了 Claymore 矿工配置的核心框架,合理组合使用可在不同场景下实现性能、稳定性与散热之间的最佳平衡。  

双挖模式实战配置

1. ETH+Decred组合配置范式

在双挖模式中,ETH+Decred(DCR)是Claymore软件最早支持的组合之一。该组合通过Ethereum主链挖矿与Decred辅助币种挖矿并行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配置时需使用-mode 0启用双挖,并指定Decred矿池地址和钱包信息:  

bash
EthDcrMiner64.exe -epool eth-eu.dwarfpool.com:8008 -ewal YOUR_ETH_ADDRESS -epsw x -dpool dcr.suprnova.cc:3252 -dwal YOUR_DCR_ADDRESS -dpsw x
 

关键参数包括:

- -epool:指定以太坊矿池地址。

- -dpool:指定Decred矿池地址。

- -dcri:调整Decred挖矿强度,建议从默认值30开始逐步优化。  

Decred采用混合共识机制(PoW+PoS),其算力需求较低,适合与高负载的Ethereum形成互补。同时,由于Decred对显存占用较小,可有效降低整体功耗与温度压力。  

2. ETH+Siacoin组合优化方案

Siacoin(SC)作为去中心化存储网络的核心代币,其PoW算法Blake2b与Ethereum的Dagger-Hashimoto差异较大,使得两者在双挖时不会产生显著资源冲突。因此,该组合在实际运行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效率。  

推荐配置如下:  

bash
EthDcrMiner64.exe -epool eu1.nanopool.org:9999 -ewal YOUR_ETH_WALLET -epsw x -dpool sia.suprnova.cc:7777 -dwal YOUR_SIA_WALLET -dcoin sia
 

其中,-dcoin sia用于明确切换至Siacoin双挖模式。为提升性能,建议适当增加-dcri值(如设为50~80),以提高Siacoin算力输出而不明显影响Ethereum挖矿速度。  

此外,Siacoin挖矿对内存带宽敏感,可通过超频显存频率(-mclock)来进一步优化收益。但需注意控制温度,避免因过热触发降频或自动停机。  

3. Lbry/Pascal等小众币种配置要点

对于Lbry(LBC)、Pascal(PASC)等相对冷门的双挖币种,Claymore同样提供了完整的支持。这些币种通常具备较低的竞争度和潜在的市场增长空间,适合追求差异化收益策略的矿工。  

典型配置示例如下:  

Lbry双挖配置:
bash
EthDcrMiner64.exe -epool eth-eu.dwarfpool.com:8008 -ewal YOUR_ETH_ADDR -epsw x -dpool lbry.suprnova.cc:6256 -dwal YOUR_LBC_ADDR -dcoin lbc
 

Pascal双挖配置:
bash
EthDcrMiner64.exe -epool us1.ethpool.org:3333 -ewal YOUR_ETH_ADDR -epsw x -dpool pasc.suprnova.cc:5279 -dwal YOUR_PASC_ADDR -dcoin pasc
 

上述配置均需确保-dcoin参数正确指向目标币种。由于Lbry和Pascal的算法特性不同,建议分别测试不同-dcri值以找到最佳平衡点。一般而言,Lbry适合中低强度(30~50),而Pascal则可在较高强度(60~100)下获得更优表现。  

4. 不同矿池连接参数适配策略

Claymore支持多种矿池协议(Stratum、HTTP),且允许通过-esm参数指定Stratum模式类型(如eth-proxy、qtminer、miner-proxy)。针对不同矿池平台,需灵活调整连接参数以确保稳定性和效率。  

常见矿池适配策略如下:  

  • Ethermine / Sparkpool / Nanopool:推荐使用Stratum协议直连,无需代理。配置示例: bash -epool eu.sparkpool.com:3333 -esm 1
  • NiceHash:需启用-allpools 1以兼容其特殊代理逻辑,并关闭延时份额提交: bash -epool daggerhashimoto.eu.nicehash.com:3353 -esm 3 -allpools 1 -estale 0
  • MiningPoolHub:需配合工作名(Worker Name)格式,确保账户识别无误: bash -epool us-east1.ethereum.miningpoolhub.com:20536 -eworker YourLogin.YourWorkerName

此外,部分矿池要求使用特定URL参数传递Worker信息(如Siamining),此时应将完整地址写入-dpool参数中,例如:  

bash
-dpool “address=YourSiaAddress&worker=YourWorkerName”
 

为增强容错能力,建议启用故障转移功能,通过epools.txtdpools.txt文件定义备用矿池列表,并结合-ftime设定主矿池回切周期(默认30分钟)。  

故障诊断与优化

常见崩溃解决方案

Claymore双挖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因硬件兼容性、驱动问题或配置错误导致崩溃。常见解决方案包括:确保使用推荐版本的显卡驱动(如AMD Catalyst 15.12或NVIDIA最新区块链驱动);禁用超频设置以排除稳定性风险;检查并正确配置环境变量(如GPU_FORCE_64BIT_PTR和GPU_MAX_HEAP_SIZE);适当调整虚拟内存大小至16GB以上;以及尝试降低-ethi参数值以减少GPU负载。此外,若系统中存在多个显卡且出现初始化失败,可使用-gser参数启用序列化初始化流程。  

温度异常处理机制

温度管理是保障矿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Claymore提供了多层级温度控制策略:通过-tt设定目标温度并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当温度超过阈值时,-ttdcr可动态降低第二币种挖矿强度以降温;若仍无法有效控温,-ttli将进一步降低整体算力强度;极端情况下,-tstop可在达到指定高温时强制停止对应显卡工作,避免硬件损坏。同时,用户可通过负数设定实现固定风扇转速控制,例如-tt -60表示维持60%风扇速度。  

算力波动排查流程

算力波动通常由网络延迟、硬件不稳定或配置不当引起。排查步骤应从基础连接开始,确认矿池地址、端口及钱包信息无误,并优先选择低延迟节点接入。其次,检查是否因DAG文件更新导致临时性能下降,此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后恢复正常。对于持续性波动,建议逐步调整-ethi-dcri等核心参数,寻找最佳平衡点;同时关注显卡温度与电源状态,排除过热降频或供电不足的可能性。日志文件中的“Devfee”标记也可用于分析开发者费用时段对算力统计的影响。  

电源稳定性检测标准

电源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矿机运行效率与寿命。Claymore通过实时监控各显卡功耗变化辅助判断电源健康状况。若频繁出现重启、算力骤降或显卡掉线现象,需重点检查电源输出能力是否满足当前显卡数量与功率需求。建议每张高端显卡预留至少600W以上总功率容量,并采用高品质模块化电源以提升冗余度。此外,利用-powlim参数限制单卡最大功耗有助于缓解电源压力,在电力紧张环境下可作为临时优化手段。

image.png

开发者生态分析

Claymore双挖矿软件的开发者费用模型为1.5%,这一经济机制在区块链挖矿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该费用在双挖模式下每小时有54秒用于开发者收益,而单挖模式则为36秒。尽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在去中心化理念主导的社区中,仍存在争议。部分用户认为,开发者通过抽水获取持续性收益可能影响矿工的实际回报率,尤其是在算力集中化的趋势下。  

从技术层面来看,社区版与付费版的功能差异主要体现在性能优化和高级特性支持上。付费版本通常提供更稳定的运行环境、更快的技术响应以及定制化功能,这对大规模矿场具有吸引力。然而,开源版本的透明性和可审计性成为其核心优势,尤其在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用户倾向于使用经过第三方审计的代码库。  

未来版本演进方向将聚焦于兼容性提升、能效优化及对新型算法的支持。随着以太坊向权益证明(PoS)过渡,Claymore团队需快速调整策略,探索其他高潜力币种的挖矿支持。此外,远程管理功能的安全加固、自动化调优工具的引入也将是重要发展方向。整体而言,开发者生态将在开源协作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