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1.3版本水冷集装箱广泛应用于高密度计算、数据中心冷却及工业级热管理场景,其高效稳定的冷却性能依赖于精确的补液操作。规范化的补液流程不仅能确保系统运行效率,还能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止因气塞、泄漏或液位异常引发的故障。整个补液过程涵盖设备准备、系统加液、水箱补液、排气处理等多个关键环节,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以保障系统压力稳定与冷却介质的充分填充。

补液前的系统准备与设备配置
在进行中航1.3版本水冷集装箱补液操作前,需完成一系列关键准备工作,以确保后续流程安全、高效。首先,应配备符合技术参数的自吸泵(推荐额定流量3m³/h、扬程30m),并在首次使用前向泵头注入初始液体,以实现有效自吸。其次,需准确定位集装箱侧门处的加液口,并对连接部位进行清洁处理,防止杂质进入系统造成堵塞或损坏。最后,冷却液选型应依据系统要求,匹配其热传导性能、防冻等级及电导率等参数,确保与当前运行环境和设备兼容。以上步骤是保障整个补液过程稳定可控的基础环节,不可忽视。
系统加液标准化操作流程
在中航1.3版本水冷集装箱的系统加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冷却液注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首先,在补液前需完成阀门状态的预设操作:关闭8号与6号球阀,同时开启7号球阀,为后续补液泵运行做好准备。
补液泵的启停控制与系统静压密切相关。当系统静压达到7bar时,方可启动循环泵,运行10秒后停止,此过程重复两次,有助于排除系统内空气并稳定压力环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阶段加液策略,将冷却液以3~1.5吨为单位分次注入,避免因一次性大量注入引发压力骤升或气阻现象。
整个加液过程应在严密监控下进行,当系统静压降至1bar时,应立即停止补液泵运行,防止过压或空转造成的设备损伤。该压力阈值由主界面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确保操作精度与安全性。通过上述步骤,可实现高效、可控的系统加液操作,为后续水箱补液及系统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水箱补液与液位管理要点
1. 循环泵启停时序控制
在水冷集装箱系统运行过程中,循环泵的启停时序对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加液阶段应在静压达到7bar后短时启动循环泵(建议运行10秒),随后立即停止,以避免压力波动影响补液精度。此操作可重复两次,确保冷却液充分填充管路并减少气阻。
2. 液位计监测窗口(2/3刻度线)
水箱补液应严格控制液位高度,推荐将液位维持在液位计2/3刻度以上,但不得满溢。该区间既能保证有效储液量,又为热膨胀预留空间,防止因温度变化引发系统压力异常。
3. 阀门状态切换操作(6/7号阀切换)
补液完成后需进行阀门状态切换:关闭7号阀、开启6号阀,以实现从系统加液向水箱补液模式的转换。操作时应确认阀柄方向与管路平行或垂直,确保阀门完全开启或关闭,防止泄漏或流量受阻。
系统收尾与排气操作规范
在完成水冷集装箱补液流程后,需严格执行系统收尾与排气操作,以确保冷却系统运行稳定。首先,在循环泵启动状态下,依次开启各排气阀,持续运行10秒后停泵,以便释放管路及泵体内部积存气体。其次,采用扳手逆时针旋拧G1/2外螺纹堵头,对循环泵进行手动排气,直至排气口有连续冷却液流出后旋紧堵头,防止空气残留影响系统效率。最后,检测系统压力平衡状态,确认主界面压力传感器读数稳定于正常工作范围,避免因气塞或压力异常导致冷却性能下降。上述步骤完成后,方可进入系统正式运行阶段。

技术参数与安全注意事项
中航1.3版本水冷集装箱在补液操作中需严格遵循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所用自吸泵应满足额定流量3m³/h、扬程30m的性能要求,确保系统加液效率与稳定性。不同生产厂商或版本的设备存在参数差异,操作前务必确认当前系统的具体配置,避免误操作引发系统异常。此外,压力传感器作为核心监测装置,其读数直接影响补液终止判断,需定期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防止因误差导致过压或欠压风险。所有操作人员应熟悉相关参数设定及校准流程,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