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务隐性重组机制与货币体系变革分析

全球面临着巨额政府债务的挑战,其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国家债务水平持续攀升,未来预计还将出现巨额赤字,政府债务及债务偿还支出显著增加。

Ray Dalio的研究框架独具特色,其基于过去50多年投资经验与研究,开发并记录相关原则以预测事件。

核心命题在于隐性债务重组机制。政府应对债务过剩时,常采用降低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的隐蔽方式。短期内虽能缓解,如降低利率可使借款人受益、推高资产价格,但长期来看,会减少货币和债务需求,降低持有回报,导致债务增加等诸多问题,还涉及到货币汇率贬值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经济效应与财富转移特征等,这些都构成了隐性债务重组机制的关键要点。

image.png

债务处置的首选工具:实际利率与汇率调控机制

1. 利率调控对债务成本的传导路径

当国家面临债务过多的情况时,政府决策者常采取降低利率的举措。利率下降,对于借款人(债务人)而言是有利的,因其降低了债务偿还成本,使得借贷和购买的成本也随之降低,进而推高了投资资产价格并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当央行压低债券收益率时,债券及大多数其他资产价格会被推高。然而,这一举措虽在短期内能缓解债务问题,但从长期看,却存在诸多弊端。它降低了持有货币/债务的回报,使得债务作为财富存储的价值下降,且较低的实际利率具有刺激性,往往会导致债务进一步增加,使问题愈发严重。

2. 汇率贬值的双重经济效应

汇率贬值在经济层面呈现出双重效应。一方面,较低的货币汇率使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货币升值国家的同类商品和服务更为便宜,从而能够刺激经济活动并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尤其是在名义价值上)。另一方面,它使偿还债务变得相对容易,不过这种方式对持有债务资产的外国人而言更为痛苦。因为若采用“硬通货”做法,需收紧货币和信贷政策,会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进而抑制支出,还可能涉及痛苦的服务削减和/或增税,以及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从贬值的货币角度来看,其虽会提高外国资产的价值,但也存在危害,如持有较弱货币的人购买力和借贷能力下降,只是这种危害不太明显,易造成资产升值的错觉。

3. 政治可接受性与隐性财富转移特征

降低货币汇率之所以在政治上更易被接受,是因为多数人持有一种扭曲的视角。在如今法定/纸币货币体系下,人们习惯从货币本身视角看问题,当货币贬值时,若仅关注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资产价值上升,就不易察觉自身财富的实际减少。例如美元贬值,美国投资者可能只看到其持有的资产以美元计价的价值上升,却未直接意识到在外国商品和服务上的购买力损失。这种“隐性”的财富转移方式,相较于其他如收紧政策等“硬通货”做法,在向选民解释时看似更有利,因而更受政府决策者青睐,成为处理过多债务的常用手段之一。

政策工具的辩证效应:短期刺激与长期代价

1. 资产价格膨胀的幻象机制

在处理债务过剩问题时,政府常采取降低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的举措。短期内,这一做法会产生刺激作用,往往推高资产价格。比如,当利率下降,借款人受益,借贷和购买成本降低,进而刺激投资资产价格上升。同时,较低的货币汇率使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更便宜,也能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尤其在名义价值上。

然而,这种资产价格的上涨存在幻象机制。一方面,债券等资产价格因利率下降而上涨,比如当利率降至负值时债券价格上升,但这会导致未来回报降低。另一方面,多数人以本国货币衡量资产价值,在货币贬值时,若只关注资产以本国货币计价的价值上升,就易忽视货币本身价值的下降,产生资产升值的错觉。

2. 实际回报衰减的传导链条

降低利率和货币汇率虽在短期内可缓解债务问题,但长期来看,却会引发一系列致使实际回报衰减的情况。首先,降低利率(尤其是实际利率),包括央行压低债券收益率,会推高债券及大多数其他资产价格,使得未来回报降低,贷款人/债权人持有的债务资产回报随之减少。

其次,较低的货币汇率让货币/信贷收益率相对其他国家替代品更低,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再者,这一举措还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削弱了实际回报。综合这些因素,形成了一条实际回报衰减的传导链条,使得持有货币/债务的回报持续降低,影响财富存储的价值。

3. 债务螺旋上升的自我实现路径

从长期视角看,上述政策工具的运用还可能导致债务螺旋上升的自我实现路径。较低的实际利率具有刺激性,会促使更多借贷行为发生,使得债务增加。同时,因资产价格膨胀的幻象掩盖了利率过低带来的不良后果,人们在短期内可能未充分意识到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随着时间推移,债务偿还成本可能因债务规模扩大而增加,而实际回报的衰减又使得偿还债务的能力下降。如此一来,为了维持经济运转或应对债务偿还压力,可能进一步采取压低利率和货币汇率等手段,从而陷入债务不断增加、经济问题愈发严重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债务螺旋上升的局面。

货币体系演进中的价值储藏重构

1. 金本位到法定货币的认知范式转换

在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了从金本位到法定货币的重大转变。金本位时期,货币以黄金为支撑,其价值与黄金紧密相连,人们关注的是纸币相对于黄金价值的升降,且彼时物价和货币数量相对更为稳定。然而,自1971年尼克松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世界逐渐步入法定货币时代,货币不再由黄金等硬资产支持,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开始习惯从法定/纸币的视角看待价格,更多地关注物价的上涨,而非货币价值的下降。这种认知范式的转换,深刻影响了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以及人们对财富储藏方式的考量。

2. 黄金与加密资产的避险属性比较

长期以来,黄金一直被视作硬通货,在世界各地拥有悠久的作为财富储藏手段的历史,尤其在经济动荡、债务问题凸显等时期,其避险价值凸显。而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一些加密资产也逐渐被部分人视为具有类似硬通货的属性。黄金的避险属性源于其稀缺性、全球认可度高以及历史沉淀等因素。相比之下,加密资产的避险属性则更多基于其去中心化、加密技术保障的安全性以及不受单一国家货币政策影响等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密资产的价值波动往往更为剧烈,其市场成熟度和监管环境也与黄金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使得二者在避险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所不同。

3. 央行储备多元化趋势分析

鉴于货币体系的演变以及各类资产特性的不同,央行储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黄金已成为各国央行持有的重要储备资产之一,其地位仅次于美元,领先于欧元和日元,这既得益于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特性,也与较低的被没收风险有关。与此同时,随着加密资产市场的发展,尽管目前其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极小,但也引起了部分央行的关注。央行考虑储备多元化,旨在通过配置不同类型的资产,降低对单一货币或资产的依赖,增强应对各种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以更好地维护本国货币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投资组合构建的实践指南

1. 黄金与债券的风险对冲配比

在构建投资组合时,考虑黄金与债券的配比对于风险对冲至关重要。就像在面对政府债务等经济形势变化时,黄金和债券各自有着独特的属性。债券通常有固定的利率收益,比如当前美国国债利率约为4.5%。而黄金自身利率为0%,但其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通胀因素等。若预期黄金价格在下一年能上涨超过债券的利率,那么持有黄金就有其合理性;反之则不然。同时,持有约15%的黄金能有效分散风险,为投资组合带来更优的回报/风险比,通胀挂钩债券也具备类似分散风险的效果,因此在典型投资组合中可同时纳入这两种资产,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对冲。

2. 实际利率差的决策参考模型

实际利率差在投资决策中是一个关键的参考因素。不同资产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实际利率表现各异。当法定货币面临如巨额债务导致的货币和信贷大幅宽松时,实际利率会大幅下降,就如1971年至1981年的滞胀时期所发生的情况。而像黄金这类非法定货币资产,其价值变动与法定货币的实际利率差存在关联。投资者可通过观察不同资产间实际利率差的变化趋势,来预判资产价格走势以及投资组合的收益情况。例如,若某一时期债券的实际利率持续下降且与黄金的收益预期差距逐渐拉大,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组合中两者的配置比例,以此作为投资决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3. 多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策略

投资组合并非一成不变,多资产配置需要根据市场动态进行适时调整。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各类资产的表现。当出现如政府为应对债务问题采取降低利率等措施时,会对债券价格、货币价值等产生影响,进而波及整个投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合理的资产配置比例可能就不再适用。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比如资产价格的波动、不同资产实际回报率的改变等。若发现某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如债券因利率下降导致未来回报预期降低,而黄金价格因市场对通胀预期等因素出现上涨趋势,就应当及时对投资组合中的资产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维持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image.png

系统性变革前夜的政策与市场博弈

1. 20世纪滞胀期的现代映射

在探讨区块链相关政策与市场博弈时,可参考历史上类似的经济阶段,如1971年至1981年的滞胀时期。当时,无法用硬通货支撑的巨额债务致使货币和信贷大幅宽松,引发实际利率和实际货币汇率大幅下降,进而带来财富、金融市场、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巨大变迁。当下,基于现有债务和赤字规模,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法定货币国家,情况与彼时存在相似性,未来几年或许也会出现类似的重大变化,这对区块链领域的发展及政策导向可能产生映射影响。

2. 货币主权与信用体系重构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货币主权与信用体系面临重构需求。传统的法定货币体系在应对债务等问题时呈现出诸多特性,如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来处理债务过剩,虽短期内有一定刺激作用,但长期存在诸多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及相关加密资产的出现,引发了对货币主权与信用体系新的思考。其去中心化等特点,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货币主权与信用体系重构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尽管目前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

3. 全球资本流动的新平衡点预测

在当前经济格局下,全球资本流动的平衡状态不断变化。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时采取的诸如调控利率、汇率等政策手段,会对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而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在跨境支付、资产交易等方面的潜力,可能会改变资本流动的路径与方式。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相关政策的调整,全球资本流动有望寻找到新的平衡点,这需要综合考量区块链技术发展、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各方因素等多方面来进行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