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区块链领域的加密货币相关动向愈发引人关注。其中,美伊之间的核设施冲突事件与比特币算力的异常表现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关联。有消息称某时美国与伊朗发生相关冲突事件当日,全网比特币算力疑似出现变化,这一现象瞬间引发了加密货币社区的诸多猜测,不禁让人疑问:伊朗是否在利用其核设施秘密进行比特币挖矿?尽管有研究人员从技术角度澄清表示,当前证据尚不足以确定算力是否真的下降,还需更多时间和移动均值进行观测,但也提及伊朗存在挖矿可能且其挖矿网站或许受到了攻击。
与此同时,伊朗政府关联挖矿的情况一直颇具争议性。伊朗政府关联的比特币矿场由大量“专用计算机服务器”(ASIC矿机)构成,这些设备以工业规模消耗着电力。近年来,伊朗各地频繁出现瘫痪性停电状况,家庭陷入黑暗,工厂停工时长不定,而调查逐渐指向了由伊朗政府行为体,尤其是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运营或庇护的大型加密货币挖矿活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场能源危机。这些秘密或半官方的比特币矿场消耗巨量电力,还常以高额补贴电价甚至完全免费用电的方式运作,这无疑是将国家电网能源转化为了私人利益。
而在这一系列现象背后,实则凸显出一个核心矛盾,即能源分配与民生需求之间的冲突。伊朗比特币矿场的大规模运作,特别是那些与政府关联紧密、享受特殊待遇的矿场,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然而,这些电力原本可以用于满足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用电、保障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维持工厂的生产活动等民生需求。当大量电力被分配到比特币挖矿领域,民生领域的用电就会受到严重挤压,进而导致诸如家庭频繁停电、医院医疗服务受限以及工厂停工等一系列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使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伊朗比特币挖矿的历史演进
1. 经济制裁催生的加密货币产业萌芽(2018 - 2019)
2010年代末,伊朗开始涉足加密货币挖矿领域。2018年美国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后,伊朗经济面临被孤立的困境,政府急需寻求突破经济困境的创新途径,此时便将目光投向了加密货币。政府将其视为绕过银行限制并实现创收的有效工具。到了2019年,伊朗宗教政权正式认可加密挖矿为合法产业,并推出了矿工许可制度,以廉价电力吸引投资,同时规定所有挖出的比特币必须出售给伊朗央行。这一系列举措为伊朗比特币挖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吸引了包括国内势力以及外国合作伙伴在内的诸多参与者,其中中国投资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在伊朗自由贸易区和偏远仓库建立起大型比特币矿场。
2. 合法化与监管框架的建立
随着加密挖矿在伊朗的逐渐兴起,伊朗政府在2019年将其合法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框架,即推出矿工许可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监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虽然有了许可制度,但仍存在大量未注册的加密矿场。据2020年的数据,政府虽已发放约1000个加密矿场许可,但前总统鲁哈尼在2021年承认,伊朗约85%的挖矿行为未获许可,这意味着庞大的灰色经济围绕着挖矿活动存在,这些未获许可的矿场消耗电力却不受监管或付费。另一方面,即使对于已获许可的矿场,监管也存在诸多漏洞,部分矿场凭借特殊背景或关系,能够在监管的边缘游走,甚至逃避监管,这为后续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3. 中国投资者参与下的规模化扩张
在伊朗政府以廉价电力吸引投资的政策推动下,中国投资者积极参与到伊朗的比特币挖矿产业中。他们凭借自身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和资源,在伊朗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偏远仓库等地建立起大型比特币矿场,使得伊朗比特币挖矿产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这些矿场的建立不仅为伊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如通过挖矿产出比特币并出售获取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伊朗在全球比特币挖矿领域的份额。然而,随着挖矿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的消耗也急剧增加,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与能源供应相关的问题,如电力短缺、电网负荷加重等。
4. 非法矿场与补贴电价的灰色经济
伊朗能源部门在2019年中便察觉到加密挖矿对用电量的影响,当时将全国用电量“异常”飙升7%归咎于未注册加密矿场的激增。这些非法矿场分布广泛,从废弃工厂到政府办公室,甚至连享受免费或超低价电力的清真寺都出现了矿机的身影。由于伊朗存在补贴电价的情况,部分用户每度电仅0.01 - 0.05美元,这使得加密挖矿利润异常丰厚,吸引了众多人冒险从事非法挖矿活动。即便政府多次开展清查行动,查获大量非法矿机,但仍有数万台未注册矿机持续运作,形成了一个围绕非法矿场与补贴电价的灰色经济。这种灰色经济不仅导致大量电力被不合理消耗,加重了国家电网的负担,还使得市场秩序受到扰乱,加剧了合法矿场与非法矿场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发展。
权力集团主导的加密垄断体系
1. 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的深度介入路径
自2019 - 2020年起,伊朗颇具影响力的权力集团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及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掌控的相关实体,大力进军加密货币挖矿领域。依据哈梅内伊的指示,IRGC与海外企业携手建立大型矿场,旨在赚取比特币以弥补伊朗美元渠道的损失。例如克尔曼省拉夫桑詹市那座175兆瓦的比特币矿场,名义上是IRGC关联企业与海外投资者的合资项目,而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正是伊朗极为低廉的电价。
IRGC凭借其特殊地位,在加密货币挖矿产业中形成了深度介入的态势。其不仅利用海外合作拓展业务,还借助自身在国内的影响力,为挖矿活动获取诸多便利与资源,使得相关矿场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大规模运作,进而在伊朗的比特币挖矿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宗教基金会与军事基地的矿场布局
这些由权力集团主导的矿场布局颇具特点。一方面,诸多矿场选址于经济特区或IRGC控制的军事基地内。在这些区域,矿场享有专属电力供应,并且几乎不受常规监管的约束。像阿斯坦·古德斯·拉扎维(Astan Quds Razavi)等大型宗教基金会作为IRGC关联组织,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加密垄断集团”。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矿场能够在相对封闭且资源集中的环境下运行,借助军事基地的安保以及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等,确保挖矿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其掠夺国家电力以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和便利的条件。
3. 特权矿场的电力掠夺机制
伊朗的特权矿场在电力获取方面存在着特殊的掠夺机制。由于伊朗政权赋予了军事和安全机构在挖矿领域的特殊特权,例如2022年议会悄然通过法案,允许军方建立私有发电厂和输电线。这使得IRGC等相关权力集团能够直接获取补贴电力,甚至将原本应供应城市和工业的公共电力资源转用于秘密加密矿场。
这些国家背景的矿工实际上常常免费用电,或者即便产生电费账单也可直接拒付。凭借着政治关系以及武装保护,他们能够肆无忌惮地运作矿场,大量消耗电力资源,而无需承担相应的经济成本,从而实现通过电力掠夺来获取高额挖矿利润的目的。
4. 监管失效与选择性执法案例
在伊朗的加密货币挖矿监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监管失效与选择性执法的情况。2021年,能源部曾试图关停一处非法矿场,然而IRGC的武装人员直接出面阻挠突击检查,以此确保挖矿活动不受干扰。并且,情报部也拒绝介入对抗IRGC,这进一步凸显了革命卫队挖矿业务所享有的豁免权。
尽管当局会公开打击一些小规模的“非法”矿工,但那些由政权内部人士运营或为其服务的大型矿场往往能够安然无恙。这种选择性执法的现象,使得真正消耗大量电力、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大型特权矿场得以继续运作,而监管措施难以对其形成有效制约,进而加剧了电力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电力系统所面临的压力。
能源消耗与电网崩溃的量化分析
2000兆瓦级负荷的电力消耗规模
伊朗加密矿场(特别是国家背景矿场)的能源消耗规模颇为惊人。据能源部数据,在用电高峰时段,加密挖矿可能消耗高达2000兆瓦(2吉瓦)电力,此电量相当于2 - 3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尽管政府已明令要求矿场在电力短缺期间关停,但仍有能源官员指出,仅非法挖矿就导致全国用电需求同比激增。早在2020 - 21年,无证矿场耗电量约2吉瓦,而当时伊朗总发电能力仅60 - 70吉瓦,可见挖矿消耗的电力影响极为显著,毕竟1吉瓦电力可满足数十万人口城市的日常需求。
比特币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模型
伊朗极低的补贴电价(部分用户每度电仅0.01 - 0.05美元)使得加密挖矿利润异常丰厚。分析显示,在伊朗开采单枚比特币成本可低至1300美元,而比特币全球市价达3 - 4万美元,如此20 - 30倍的利润空间,解释了为何伊斯兰革命卫队等主体甘愿冒险进行非法挖矿。然而,其能源消耗强度同样令人震惊,单枚比特币需消耗超30万千瓦时电力,相当于3.5万户伊朗家庭单日用电总量。这意味着矿场每产出1枚比特币,就等同于数万户家庭全天被切断电力供应。
石油当量换算的能源代价
从全球份额与石油当量角度来看,伊朗比特币挖矿量曾占全球网络的4% - 8%。尽管后续因打击行动和挖矿难度调整使其份额下降,伊朗仍是重要参与者。分析师测算,伊朗矿机年耗电量需约1000万桶原油发电,相当于当时伊朗石油出口量的4%。此对比鲜明地揭示出,伊朗正将本可出口或供民用的油气资源燃烧殆尽,只为生产比特币。
全球算力份额的动态变化
伊朗比特币挖矿在全球算力份额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动态变化。曾几何时,其挖矿量在全球网络占比尚可,约为4% - 8%。但随着各国监管措施加强以及挖矿难度调整等因素影响,其份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末已不足0.1%。不过,即便份额不断降低,伊朗在比特币挖矿领域曾经的规模以及其对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仍在整个区块链行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凸显出能源消耗与挖矿活动之间紧密且复杂的关系。
民生危机与社会矛盾激化
1. 轮番停电中的医疗/安全/经济损失
伊朗自2019年起便持续遭遇轮番停电,情况日益严峻,而加密挖矿无疑加剧了这一困境,由此带来多方面的严重损失。
在医疗方面,停电对关键公共服务形成威胁。尽管医院可依靠备用发电机维持部分生命支持设备运转,但并非所有诊所都配备可靠的备用电源。如夏季大停电期间,部分小城市医院因空调停转,不得不推迟手术、转移病人,严重影响医疗救治的正常开展。
安全层面,交通信号灯和路灯熄灭致使事故频发,夜幕下的黑暗滋生诸多安全隐患,民众出行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经济领域,停电给伊朗经济造成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损失。从面包坊到加工厂等各类小商户被迫停业,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则面临设备损坏和交货延误等问题。据能源行业媒体估算,全国每年因停电损失超250亿美元,最终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以及服务缩水等情况,而这些经济压力由全社会共同承担,其中加密挖矿的隐秘耗电是造成供需缺口扩大的重要因素。
2. 民众抗议与舆论批判的升级
随着停电状况的持续恶化以及民众生活受到的严重影响,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进而引发了民众抗议与舆论批判的升级。
民众在频繁停电的困境下,承受着酷暑无空调、寒冬无供暖的煎熬,冰箱食物变质,自来水供应中断等诸多不便。当民众被要求节电时,却发现某些受政权庇护的设施仍能24小时不间断用电,这一鲜明对比使得民众的愤怒情绪愈发高涨。
在舆论方面,伊朗民众对官方秘密挖矿的行为日益不满,社会上抨击“窃电黑手党”的内容频繁出现在标语和社媒当中。民众逐渐意识到这是特权阶层以权谋私,让普通民众承受停电之苦的腐败现象,对官方将停电原因归咎于居民用电增长、干旱或空调过度使用等说辞愈发怀疑,官方媒体试图淡化体制内挖矿影响的做法已难以奏效。
3. 替罪羊机制的失效
以往官方媒体常将停电等问题的矛头指向民众“用电过度”或技术故障等,试图将责任推诿,让民众充当替罪羊。然而,随着民众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愈发清晰,这种替罪羊机制逐渐失效。
民众普遍察觉到,每次突击行动查处的多是偏远农舍或民居里的小型矿机,而军事禁区内受革命卫队庇护的大型矿场却安然无恙,这种选择性执法行为加剧了民众的讥讽与不满,也使得民众对政府解决电力危机的诚意产生严重质疑,不再轻易相信官方给出的停电原因解释。
4. 体制内议员的反思声音
面对日益严峻的电力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部分体制内议员和前官员也开始发出反思的声音。
他们认识到对挖矿行为的纵容正在摧毁本已脆弱的电网,对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这表明在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体制内也有部分人士意识到当前状况的严重性,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以缓解民生危机和社会矛盾。
国家能源战略的范式陷阱
1. 制裁突围演变为系统性寄生
伊朗最初将比特币挖矿视为突破经济制裁的创新途径,通过利用过剩石油和天然气发电挖矿,将挖出的比特币在海外出售换取硬通货或进口商品。然而,这一举措逐渐演变成了系统性寄生行为。以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为代表的权力集团深度介入挖矿领域,凭借政治关系和武装保护,以极低甚至免费的补贴电价运作矿场,将国家电网能源大量转移为私人利益,实质是对国家能源体系的寄生,严重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
2. 能源自给与资本外逃的悖论
一方面,伊朗试图通过比特币挖矿实现能源的“变相出口”,在石油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将能源转化为加密货币价值,看似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能源的经济价值转化,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能源自给策略。但另一方面,这种挖矿活动催生了庞大的灰色经济,大量资本通过挖矿收益外逃,并未真正服务于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反而加剧了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形成了能源自给与资本外逃的悖论局面。
3. 基础设施崩溃的临界点警示
伊朗加密矿场的能源消耗规模极为惊人,在用电高峰时段,仅非法挖矿就可能导致全国用电需求同比激增,对电网造成巨大压力。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查封、限电等措施,但仍有大量未注册矿场持续运作,且部分持证高耗能矿场未得到有效整顿。一旦达到用电高峰期电网被迫实施限电的临界点,将会引发大规模停电等严重后果,对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警示着基础设施崩溃的风险日益临近。
4. 改革路径与现实政治阻力
要解决当前因比特币挖矿引发的能源战略困境,伊朗需要建立更透明、更现代化的能源政策,终结“加密垄断集团”的特权,让电力回归公共品属性。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阻力。例如,伊斯兰革命卫队等权力集团在挖矿领域拥有特殊特权,监管机构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遏制,议会通过的法案甚至还为其获取补贴电力提供便利。这种政治层面的复杂情况使得改革路径困难重重,难以有效实施,导致能源战略的困境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