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亮与柯林斯10亿美元加密基金: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范式融合

前黑石集团并购专家郑志亮与Tether联合创始人里夫·柯林斯携手,通过SPAC公司MBAV筹资10亿美元,欲打造公开上市的多元化加密基金,此举在加密领域引发强烈震动。

从合作背景看,当“华尔街老钱”的顶级操盘手与“加密新贵”的底层架构师联合,并非简单资本聚合,而是“声誉权力”与“结构性权力”的深度融合。市场目光聚焦于此,因其可能构建全新的“加密资产管理平台”。

郑志亮与柯林斯的组合极具战略意义。郑志亮有着黑石25年并购老将的辉煌履历,是传统金融领域的“价值猎手”,其“郑氏溢价”为市场认可,他的入局如同对加密赛道的“权威尽调”。而里夫·柯林斯作为Tether联合创始人,掌握着加密世界的“底层金融OS”,尽管Tether曾有争议,但他在加密交易层面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后续创办的项目也证明其创新能力。二者合作,郑志亮的“信誉防火墙”可对冲柯林斯背景的不确定性风险。

这不禁引出核心命题:他们打造的究竟是华尔街资本收编加密世界的新工具,还是一个能创造长期价值、类似加密世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全新物种?其真正价值是否被市场低估,值得深入探究。image.png

双雄合璧:传统金融与加密基建的范式融合

1. 郑志亮的华尔街价值猎手基因

郑志亮作为黑石集团25年的老将,在传统金融领域有着卓越成就。他主导过如对德国化工巨头Celanese和金融软件公司SunGard等百亿美元级别的并购案,这些交易过程复杂、谈判激烈,而他凭借对长期价值的精准挖掘,为黑石带来了可观利润。其名字对于传统机构投资者而言,宛如一道“信誉防火墙”,象征着最严苛的尽职调查、成熟的风险控制以及顶级的机构人脉,由此形成的“郑氏溢价”更是市场瞩目的光环。

离开黑石后,他创办的CC Capital通过SPAC成功推动图片库Getty Images等实体企业上市,足见其对上市金融工具的娴熟运用。此次他入局加密领域,本质上是对多元化加密赛道展开的一次“权威尽调”,向市场表明该领域已获华尔街顶级头脑审视,具备可分析、可定价、可长期持有的价值,这无疑为诸多犹豫的基金经理提供了降低职业风险的指引。

2. 柯林斯的加密原生操作系统

里夫·柯林斯联合创立的Tether(USDT),尽管在储备金透明度方面存在争议且曾遭监管罚款,但它在加密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交易量在多数交易日远超比特币与以太坊总和,构成了加密交易的“结算层”,堪称加密世界的“底层金融OS”。柯林斯掌握着关于市场真实流动性、交易结构脆弱点以及链上世界潜规则等外部研究报告无法提供的关键信息。

他后续创办的BLOCKv等项目,也证明了他作为加密原生创新者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在此次合作中,他能凭借自身对加密领域的深度了解,为基金导航,避开潜在风险,其“加密原生OS”知识在郑志亮的“信誉防火墙”对冲下,得以安全地融入合作项目,为构建新型资产管理公司贡献独特价值。

3. 风控防火墙与底层洞察的互补性

郑志亮与柯林斯的组合堪称绝妙,完美融合了市场所需的两种信任凭证。郑志亮的“信誉防火墙”所代表的无可挑剔的合规血统,与柯林斯深入骨髓的原生洞察力形成互补。前者能有效对冲后者背景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柯林斯的“加密原生OS”知识可被安全封装并推向主流世界。

如此一来,他们构建的并非简单资产组合,而是一个同时拥有顶级“产品经理”(柯林斯)和顶级“首席风控官”(郑志亮)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这种互补合作,有望在加密领域开辟出一片新的发展天地,实现传统金融与加密基建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SPAC武器化的资本运作艺术

1. 传统IPO与SPAC路径对比分析

在区块链领域的资本运作中,传统IPO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特点。传统IPO流程通常较为漫长,需耗时6至12个月。对于涉及区块链业务的项目而言,还会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极为严格且不可预测的审查,这无疑增加了上市的不确定性与时间成本。

而SPAC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本质上是一家仅有现金、无实际业务的上市公司,目的在于规定时间内(一般为两年)与私营公司合并以实现“借壳上市”。在2025年的当下,经历过此前狂热与泡沫破裂后,SPAC市场已回归理性,由如郑志亮这类经验丰富的“连续发起人”主导。就效率而言,SPAC相对传统IPO具有显著优势,能让相关项目更快速地进入公开市场。

2. 收购MBAV的战术执行细节

郑志亮与柯林斯在此次资本运作中,采取了极为精妙的战术。他们未选择传统IPO,也未从零发起新的SPAC,而是直接“劫持”了已上市的“空壳公司”——M3-Brigade Acquisition V Corp. (MBAV)。

其操作流程行云流水,首先通过收购发起人权益取得MBAV的控制权,随后进行管理层清洗、改名CCRC Digital Assets Corp.,并迅速将业务方向从原定的能源行业转向加密资产。如此一来,他们完全绕过了SPAC的IPO流程,近乎“即插即用”地获得公开市场交易席位,得以迅速启动10亿美元募资,并在市场风口完成资本部署,构建起强大的竞争壁垒。

3. 加密资产快速上市的效率革命

在此次运作中,借助SPAC实现加密资产快速上市引发了一场效率革命。对于加密基金而言,速度堪称生命线。通过上述对MBAV的收购及系列操作,能够以最快速度将加密资产推向公开市场,开启募资并完成资本布局。

这种方式不仅避开了传统IPO的诸多繁琐流程与严格审查,还充分利用了SPAC的特性,使得加密资产能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公开市场的高流动性、高透明度等优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加密资产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

机构投资的价值发现2.0框架

1. 从比特币ETF到多元生态押注的演进

2024年现货比特币ETF的出现,可视为机构对加密资产“价值发现1.0”阶段的标志,彼时机构主要聚焦于比特币这一“数字黄金”。然而,当下由郑志亮与柯林斯联手打造的基金,则瞄准了“价值发现2.0”。其不再局限于单一资产,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Web3基础设施生态进行价值押注。如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领军者,是DeFi和NFT的基石,代表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层”;Solana凭借高吞吐量和低交易成本,在支付、游戏等高频场景潜力巨大,代表了“性能层”的突破。诸多机构调查也显示,机构投资者兴趣正从比特币快速扩展到其他“山寨币”、DeFi和代币化资产等,呈现出从单纯押注数字价值存储到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转变趋势。

2. 主动管理型基金对抗被动指数缺陷

此前,寻求多元化配置的机构多依赖灰度(Grayscale)的GDLC或Bitwise的BITW等信托产品。但这些场外交易产品存在明显结构性缺陷,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且价格与资产净值(NAV)之间常出现大幅折价或溢价情况,这使得追求精准风险敞口的机构望而却步。而CCRC Digital Assets Corp.则提供了新的模式。作为将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运营公司,其治理、信披和流动性对标普通股票,股东有投票权,公司治理更透明,股价紧密围绕资产净值波动,消除了信托产品的折溢价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它并非被动追踪指数的信托,而是由行业巨擘掌舵的主动管理型公司。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能够灵活调仓、主动避险并捕捉阿尔法收益,弥补了被动型ETF在这方面的不足,满足了机构投资者的核心需求。

3. 新型资产管理平台的治理创新

CCRC Digital Assets Corp.在治理结构上独具特色,融合了华尔街传奇的信誉背书与加密世界缔造者的原生智慧。这有效解决了投资加密世界面临的信任赤字与信息不对称两大痛点。其资本结构方面,通过SPAC快速上市,具备公开市场的高流动性与高透明度,一改传统加密基金退出渠道不畅、估值不透明的状况。投资结构上采取主动管理模式,能够灵活捕捉整个加密生态的增长红利,突破了被动指数基金无法应对市场剧变、难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局限。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创新,让CCRC Digital Assets Corp.超越普通基金范畴,其作为上市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台价值”更值得投资者深入审视,宛如加密世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长期资产持有与管理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三位一体的结构性价值解码

1. 治理结构:信任背书与原生智慧的平衡

在区块链领域的投资中,治理结构至关重要。CCRC Digital Assets Corp.呈现出独特的治理优势,它融合了华尔街传奇的信誉背书以及加密世界缔造者的原生智慧。郑志亮作为黑石集团的老将,其在传统金融领域的辉煌履历,如主导诸多百亿美元级别的并购案,为机构投资者所熟知,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信任背书。他所代表的严谨尽职调查、成熟风险控制以及广泛机构人脉,能有效填补投资加密世界常面临的信任赤字问题。

与此同时,里夫·柯林斯作为Tether联合创始人及加密原生创新者,其对加密世界底层运作的深刻理解,掌握着如市场真实流动性、交易结构脆弱点等关键“内测版”信息,为基金注入了原生智慧。这种治理结构的结合,成功解决了投资加密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使得基金在治理层面具备了坚实基础。

2. 资本结构:流动性革命与估值透明化

该基金通过SPAC快速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了资本结构的优化。SPAC这一金融工具让其具备公开市场的高流动性与高透明度特性。对比传统加密基金,常面临退出渠道不畅、估值不透明等困境,而CCRC Digital Assets Corp.借助SPAC,迅速获得公开市场交易席位,能够以最快速度启动募资并完成资本部署。

在公开市场环境下,其股价与资产净值的关联更为紧密,有效消除了传统场外交易产品存在的折溢价问题,使得资本的流动更为顺畅,估值更为清晰透明,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准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推动了资本结构层面的变革。

3. 投资结构:阿尔法收益获取能力验证

CCRC Digital Assets Corp.采用主动管理的投资结构,有别于传统被动指数基金。它能够灵活捕捉整个加密生态的增长红利,而非局限于单一资产。随着区块链行业发展,投资机会已从单一的比特币扩展到如以太坊、Solana等代表着不同层面基础设施的资产。

主动管理型结构使得基金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可灵活调仓、主动避险,进而有能力捕捉阿尔法收益,克服了被动指数基金无法应对市场剧变、难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局限。这种投资结构的创新,为投资者在加密领域追求更高收益提供了有力支撑。image.png

加密伯克希尔的未来图景

1. 监管环境成熟度的温度计作用

随着区块链行业发展,监管环境的成熟度愈发关键。以郑志亮与柯林斯联手打造的模式为例,其诞生与发展犹如一支衡量新监管环境下机构风险偏好的实时“温度计”。在监管渐趋明朗时,此类创新资产结构能更好地适应规则,其发展态势可反映市场对监管的接纳程度以及机构在合规前提下的参与热情,为整个行业在监管层面的走向提供重要参照。

2. 资本入场路径的范式转移

过去,资本进入区块链领域的路径相对单一且受限。如今,如通过SPAC这种特殊方式实现快速上市,形成了一种范式转移。它绕过传统IPO繁琐流程,快速获取公开市场交易席位,开启募资并完成资本部署。这种转变为资本进入区块链领域提供了更高效、灵活的选择,吸引更多资本以新的模式参与到加密资产相关投资中。

3. 长期价值锚定与行业整合预期

从投资结构看,主动管理型模式可灵活捕捉整个加密生态增长红利,旨在长期持有并管理最优数字资产,实现长期价值锚定。同时,随着行业发展,有望推动区块链行业的整合。优质资源将向此类具备良好治理、资本和投资结构的平台汇聚,促进行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