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牌照争夺战:新贵与老钱的博弈与布局

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实施,稳定币牌照开放进入倒计时,这无疑在市场中掀起了一阵抢跑热潮。众多新贵与“老钱”们纷纷行动起来,排队拜访香港金管局数字金融部,期望能在即将到来的牌照开放申请中抢占先机。

一方面,新贵们势头迅猛。如超20家中资机构已积极约见香港金管局负责稳定币事宜的部门,像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国企实业机构等都在其列。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国际、蚂蚁数科也在与监管紧密沟通,积极筹备申请事宜,其中蚂蚁数科推行的RWA业务更是有望成为其申请牌照的应用场景之一。

另一方面,“老钱”势力也在重构布局。那些曾在富豪圈和金融市场暂隐锋芒的人士,如人和商业集团实控人戴永革、原海通国际CEO林涌、云龙资本创始人翟隽等,纷纷在中环积极“组局”成立团队。此外,联想系的弘毅资本不仅准备相关业务团队,还曾申请加入港府的稳定币“沙盒”。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搭建核心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这一市场格局下各方的博弈态势、业务布局以及潜在影响等,旨在为关注者呈现全面且深入的行业洞察,凸显其研究价值。

371178730097288ae37cbf3049194c5c_t04b2bbc3869e7c3ada.png

政策框架:稳定币监管体系构建与突破

1. 《稳定币条例》核心条款解析(1:1法币抵押、多币种挂钩机制)

香港政府公布的《稳定币条例》于8月1日实施,将稳定币纳入牌照化管理。该条例下的稳定币采用与法币挂钩模式,具体为与法币按面值以1:1为抵押型的稳定币,且未限制挂钩的法币种类。这种1:1法币抵押机制能有效减少传统加密货币的波动性,为市场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形式。多币种挂钩机制则进一步拓宽了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适应性,使其能在不同法币体系下发挥稳定价值的作用,为跨境支付等业务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货币工具选择。

2. LEAP框架下的监管创新(法律优化/代币化产品扩展/税务豁免)

2025年6月20日港府发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设立了“LEAP”框架,涵盖多方面监管创新举措。在法律优化方面,明确稳定币发牌机制,使监管规则更为清晰完善。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方面,推动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等,将稳定币和RWA等代币化产品与实体经济打通,实现币圈和传统行业的交互。此外,还对代币化ETF和数字资产基金提供税务优惠,激励相关业务发展,促进数字资产的合规化、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

3. 国际稳定币监管体系对比(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

国际上不同地区对稳定币监管各有举措。如2025年5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正式将美元稳定币纳入“美元数字化”体系。欧盟则有MiCA相关监管规定。与它们相比,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体系在结合本地金融市场特点、推动跨境支付应用场景发展以及促进现实资产代币化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及LEAP框架,既注重稳定币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又着眼于打通币圈与传统金融及实体经济的连接,在国际稳定币监管领域占据独特地位。

市场参与方全景扫描

1. 中资机构军团(20+机构抢跑、弘毅资本沙盒布局)

在香港稳定币市场即将开启牌照化管理之际,众多中资机构已积极行动起来。据了解,市场上已有超20家中资机构约见了香港金管局负责稳定币事宜的金融科技部门,涵盖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国企实业机构等。这些机构纷纷展现出对参与稳定币业务的强烈意愿,期望能在即将到来的牌照开放申请中抢占先机。

其中,联想系的弘毅资本表现较为突出。早在2024年,弘毅资本就曾申请加入港府的稳定币“沙盒”,虽截至目前暂未获其置评,但足以见得其对稳定币业务布局的重视。众多中资机构如此积极的态势,反映出他们对香港稳定币市场前景的看好,以及在区块链相关业务拓展上的决心。

2. 老钱势力重构(戴永革/林涌/翟隽等跨界整合)

除了中资机构的踊跃参与,一些在富豪圈和金融市场曾暂离聚光灯的“老钱”势力也在积极重构,准备投身香港稳定币业务。例如,当年人和商业集团实控人戴永革、原海通国际CEO林涌(曾被称之为“中环一哥”)、云龙资本创始人翟隽等人,都在中环积极“组局”成立团队。

这些“老钱”们凭借自身在传统商业和金融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与经验,试图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在新兴的稳定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加入为香港稳定币市场增添了别样的活力,也预示着该市场将迎来不同背景力量的深度融合与竞争。

3. 科技巨头战略布局(蚂蚁国际万里汇跨境支付场景、京东RWA生态构建)

科技巨头在香港稳定币市场的战略布局同样引人注目。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国际、蚂蚁数科一直在积极与监管沟通,申请稳定币牌照。蚂蚁数科在港推行的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业务,有望成为其申请牌照的应用场景之一。

蚂蚁国际旗下的万里汇更是具备强大的跨境支付优势。自被蚂蚁集团收购后,基于阿里系电商业务,万里汇业务增长迅猛,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累计处理的交易金额已突破3000亿美元,服务商户数量超100万。蚂蚁国际可能会以万里汇为场景申请稳定币牌照,而跨境支付场景也是香港金管局极为关注的领域。

京东方面,京东币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已公开宣布要在港申请稳定币牌照。其方案除涉及京东商城的港澳台跨境支付场景外,还在积极探索基于京东国际物流的RWA方向,并且从蚂蚁数科RWA团队中“挖”走了不少人,以构建自身的RWA生态。科技巨头们的这些战略布局,充分展现了他们在香港稳定币市场中利用区块链技术拓展业务版图的雄心壮志。

核心应用场景的攻防战

1. 跨境支付主战场(蚂蚁万里汇3000亿美元交易量基础)

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下,稳定币于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此场景已成为各方角逐的关键战场。蚂蚁集团旗下的万里汇在跨境支付方面成绩斐然,自2019年被蚂蚁集团收购后,依托阿里系电商业务实现迅猛发展。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累计处理的交易金额已突破3000亿美元,服务商户数量超100万。这一庞大的业务体量为基于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诸多“老钱”与新贵们纷纷瞄准跨境支付场景公司,寻求合作契机以在稳定币市场抢占先机,毕竟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潜力巨大,而蚂蚁国际的万里汇无疑是香港金管局极为关注的支付应用场景范例。

2. RWA代币化创新路径(酒店租赁/光伏发电资产证券化)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是区块链应用的创新方向,其旨在将现实世界中能产生稳定收入的资产,如酒店租赁、光伏发电等,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处理,从而实现资产在链上的交易、管理与流通,本质上是协助传统资产融资。蚂蚁数科在港长期推行RWA业务,该业务有望成为其申请稳定币牌照的应用场景之一。然而,相较于跨境支付等场景,部分业内人士对RWA与稳定币结合的方向持保留态度。不过,京东币链团队也在积极探索此方向,甚至从蚂蚁数科RWA团队中吸引了不少人才,可见其发展潜力仍受部分市场参与者关注。

3. 技术架构之争(链上清算效率与传统金融系统兼容性)

在稳定币的发展进程中,技术架构层面存在着关键的竞争点,即链上清算效率与传统金融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区块链技术下的稳定币虽具备诸多优势,但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需与传统金融系统有效对接。一方面,要确保链上清算效率足够高,以满足市场快速交易与结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解决与传统金融系统在规则、流程等方面的兼容性难题。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良好平衡,稳定币才能在更广泛的金融领域得以顺畅应用,各方也围绕此技术架构之争不断探索与创新,力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1. 监管门槛与成本压力(2 - 4亿港元准入门槛)

在香港参与稳定币产业发展,面临着较高的监管门槛与显著的成本压力。就准入门槛而言,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筹备稳定币牌照的法规框架方案设计及落地等每年开支至少2亿港元,即便成功获取牌照,后续可能至少需1至2年才有机会实现当年收支平衡。这意味着,若想在第一批获得香港的稳定币牌照,前期投入至少要达到2亿 - 4亿港元的规模。如此高额的投入,无疑对众多试图涉足该领域的团队形成了一道严峻的资金关卡,筛选出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参与者。

2. 牌照稀缺性竞争(预计首批不超过10张牌照)

当前,香港稳定币牌照的稀缺性引发了激烈竞争。不少业内人士预估,港府最终发放的稳定币牌照不会超过10个。众多新贵与“老钱”势力纷纷涌入,都渴望在这有限的名额中分得一杯羹。然而,鉴于名额的极度有限,势必导致大量团队成为陪跑者。这不仅考验各参与方的资源整合能力、业务规划优势,更要求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满足港府对于稳定币业务开展的各项严格要求,获取这弥足珍贵的牌照资源。

3. 传统虚拟资产牌照失败教训(交易所/ETF产品商业化困境)

回顾过去香港在虚拟资产领域的发展历程,传统虚拟资产牌照相关业务曾遭遇诸多困境,可为当下稳定币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此前,港府围绕“数字货币”产业推出了合规虚拟资产基金牌照申请、合规虚拟资产交易所申请和在港交所上架现货比特币ETF等产品。但在实际发展中,这些牌照业务和ETF产品规模一直在爬坡阶段,进展缓慢。例如,过去三年香港证监会虽发出了11张虚拟资产交易所牌照,然而这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即便像头部机构Hashkey集团旗下的交易所,其主营业务营收情况也并不乐观。类似地,获得虚拟资产基金管理牌照的机构不少,但真正推出相关产品并实现良好商业运营的机构却不多。这些情况表明,在稳定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充分借鉴以往经验,谨慎应对商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image.png

全球稳定币市场演进图景

1. 市场规模预测(2030年3万亿美元供应量)

据币圈数据分析平台OKG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25年首季链上清算稳定币的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年化交易量预计突破9.8万亿美元,且其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五年内增长超22倍。随着全球稳定币立法进程的加快,预计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供应量将达到3万亿美元,年交易量更是有望突破100万亿美元。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彰显出稳定币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巨大潜力。

2. 支付场景渗透率分析(跨境汇款7.3%占比)

在稳定币的诸多应用场景中,支付领域备受关注。就跨境汇款这一具体场景而言,OKG Research的数据表明,2024年稳定币支付年结算量达到508亿美元,占全球个人跨境汇款市场的7.3%,并且连续两年保持着超过60%的年增速。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场景中的渗透率正逐步提升,其便捷、高效且低成本的特性,使其在跨境支付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3. 香港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中的定位(连接Web3.0与传统金融枢纽)

香港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中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连接Web3.0与传统金融方面。此前,香港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政策举措,如《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及设立“LEAP”框架等,积极推动数字资产的合规化、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稳定币条例》的推出更是将稳定币纳入监管范畴,使得币圈和传统金融及产业真正实现了打通。香港不仅成为了全球币圈关注的焦点,更是有望凭借其政策优势与金融基础,成为连接Web3.0与传统金融的关键枢纽,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