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支付跃迁:技术障碍与可行性路径分析

香港支付方式的演进一直备受关注,尤其在区块链领域,稳定币支付的发展前景引人深思。

image.png

在现实背景下,香港此前错过扫码支付时代,其背后核心在于既无用户痛点,亦缺乏替代动力。如今探讨支付方式能否从现状跃迁,需考量诸多因素。

一方面,要明确扫码支付与稳定币的技术代际差异。扫码支付已在诸多地区广泛应用,而稳定币基于区块链技术,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与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判断跃迁可能性存在两大关键维度。其一,稳定币是否能在便捷性、成本及场景覆盖等方面优于现有支付方式;其二,能否于合规框架内迅速搭建起“能用、好用、敢用”的完整生态系统,这对于稳定币支付落地至关重要。

一、扫码支付时代缺席的历史成因解析

1. 商户端经济理性:CASH支付手续费优势

在香港,商户对于支付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因素影响。Cash Only的支付方式能为商户节省手续费支出,这是其重要优势所在。相较于扫码支付等方式,传统现金交易无需向支付平台缴纳相关手续费,对于追求成本控制、利润最大化的商户而言,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一点,从而使得他们缺乏主动接纳扫码支付这类可能带来额外成本的支付方式的动力。

2. 用户惯性驱动:八达通网络效应壁垒

八达通在香港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壁垒。众多用户长期习惯使用八达通进行日常支付,因其便捷且被广泛接受。商家也因大量用户持有八达通而“被迫适配”接受这种支付方式。这种用户习惯和商家适配的相互作用,使得八达通在香港支付市场占据稳固地位,新的支付方式如扫码支付难以轻易打破这种既有格局,用户缺乏足够动力去改变习惯转而使用扫码支付。

3. 大陆生态断层:超级App场景移植失效

支付宝、微信等在大陆拥有包含“美团 + 淘宝 + 滴滴”等丰富应用场景的超级生态,扫码支付依托于此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在香港,这些超级App的生态难以有效移植。一方面,它们在香港没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其作为“独立钱包”存在功能残缺、使用场景有限等问题,无法像在大陆那样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支付体验,进而限制了扫码支付在香港的推广。

4. 用户教育成本:独立钱包的使用门槛

对于香港用户来说,扫码支付往往需要使用独立钱包,而这带来了一定的使用门槛。独立钱包的操作流程、安全设置等方面都需要用户花费时间去学习和适应,相较于熟悉的八达通等支付方式,其用户教育成本相对较高。用户在没有明显优势和足够驱动力的情况下,不太愿意去承担这种学习成本来尝试新的扫码支付方式,这也成为扫码支付在香港未能广泛普及的一个因素。

二、稳定币支付落地的双重技术障碍

1. 用户体验断层:从机构结算到零售场景的转化鸿沟

当前稳定币的应用探讨多聚焦于机构结算、跨境支付以及RWA资产发行等领域,在这些场景下其运作模式已相对成熟。然而,当涉及到零售场景时,便出现了明显的用户体验断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从“买币→支付→收款→退出”这一完整流程操作起来颇为复杂,不仅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推动用户去熟悉和运用,且用户需花费较高的教育成本去理解和掌握稳定币的使用方式。相较于八达通、微信、支付宝等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且操作极为便捷顺手的支付工具,稳定币要达到类似的用户体验程度,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 赎回信任机制:储备透明度与应急措施的监管验证

尽管香港在2025年将正式启动稳定币牌照制度,从合规层面看似有了依据,但实际的落地情况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监管细则以及审批流程尚处于测试阶段,这意味着稳定币从正式发行到推广至零售市场还需经历一定的等待期。另一方面,即便获得了牌照,稳定币的钱包和支付网关生态也尚未完善搭建。监管目前主要侧重于发行层面,而对于是否存在成熟易用的钱包App,以及是否能与商户POS、支付网关实现无缝衔接的生态建设,仍处于构建发牌体系阶段,尚未真正进入面向大众的落地应用建设期。更为关键的是,用户敢于使用稳定币的前提是相信其能够顺利兑换、兑换速度快且兑换过程稳定。即便有了牌照,但市场是否能真正接受,监管又如何切实保障赎回承诺?若储备资产的透明度、用户保护措施以及风险应急措施等方面不到位,那么极有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3. 生态基建空白:合规钱包与支付网关的协同缺失

在稳定币支付落地的进程中,生态基建方面存在明显空白。目前监管主要着眼于发行环节,对于合规钱包与支付网关的协同发展关注不足。一个完善的支付生态系统,需要有能与各类商户POS机、支付网关紧密配合且符合监管要求的钱包应用。但当下,这种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稳定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推广和使用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流畅且能被广泛接受的支付生态闭环。

4. 监管落地周期:2025牌照制度的市场适应期测算

香港2025年推出的稳定币牌照制度,虽为稳定币支付落地提供了一定的合规框架,但市场对于这一制度的适应还需要时间来测算。在制度推行初期,监管细则和审批流程都在不断磨合与完善,这使得稳定币真正进入零售市场并被广泛接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牌照的发放到稳定币相关业务在市场中平稳运行,期间涉及到众多环节,包括市场主体对监管要求的理解与执行、用户对新支付方式的认知与接纳等,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时长将直接影响稳定币支付落地的整体进度。

image.png

三、支付体系跃迁的可行性路径推演

1. 成本替代模型:稳定币手续费与现有支付体系的临界点测算

在考量支付体系从现有模式向稳定币支付跃迁的可行性时,成本因素至关重要。稳定币若要实现对现有支付体系的有效替代,其手续费水平需达到一个临界点,即相较于现有的支付方式,能在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当前,现有的支付方式如八达通等,在香港已拥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既定的手续费结构。稳定币需精确测算在不同交易规模、场景下的手续费设定,对比分析与现有支付体系手续费的差异。只有当稳定币手续费足够低,能让商户和用户切实感受到经济上的实惠,才有可能推动他们从现有支付体系向稳定币支付迁移,进而触发支付体系的跃迁。

2. 场景渗透策略:跨境贸易与本地生活服务的差异化突破

稳定币支付落地,场景渗透是关键路径。一方面,在跨境贸易场景中,稳定币凭借其基于区块链的特性,具有天然的优势,如快速结算、降低汇率风险等。可针对跨境贸易的痛点,如传统跨境支付的高手续费、长结算周期等问题,以稳定币支付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实现率先突破。另一方面,对于本地生活服务场景,需结合香港本地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布局。鉴于八达通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稳定币要想渗透其中,需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服务体验,如与更多本地商户合作推出专属优惠活动等,以吸引用户在日常消费场景中选择稳定币支付。

3. 监管沙盒机制:政策创新与商业实践的协同演进

监管沙盒机制在支付体系跃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策层面需不断创新,通过设立监管沙盒,为稳定币支付相关的商业实践提供相对宽松且可控的试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企业可以在一定监管规则下,大胆尝试新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等。同时,商业实践的反馈又能促使政策不断优化完善。例如,在稳定币的发行、流通、钱包应用等环节,通过监管沙盒收集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进而调整监管政策,确保政策既能保障市场的健康稳定,又能促进稳定币支付业务的创新发展,实现政策与商业实践的协同演进。

image.png

4. 用户迁移动力:从「被迫适配」到「主动选择」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理解用户迁移动力对于支付体系跃迁至关重要。以往,像八达通的广泛应用,部分商家是出于“被迫适配”的原因,因为其用户群体庞大。而对于稳定币支付,要促使用户从现有支付方式迁移过来,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当用户感受到稳定币支付在便捷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带来的综合优势明显优于现有支付方式时,才会产生主动选择的动力。例如,通过提供更简洁的支付流程、更低的手续费、更高的资产安全性保障等,让用户在心理上认可并愿意主动尝试和长期使用稳定币支付,实现从“被迫适配”到“主动选择”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