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处置的法律挑战与合规路径

在区块链领域,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出现给传统法律体系带来了显著冲击。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使得传统法律在监管、界定权属、处理纠纷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image.png

PlusToken案更是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2020年11月27日流出的相关刑事判决书,揭示出此案涉及大量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多种数字货币,案值。这不仅让币圈震动,也吸引了传统法律人及其他行业人士的目光。币圈担心虚拟币“砸盘”,法律人关注处置合法性,而部分人则嗅到商机。  

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围绕虚拟货币处置展开,核心议题包括不同阶段虚拟货币处置方式、面临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影响等,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领域,为理解和应对虚拟货币处置相关法律争议提供全面视角。  

虚拟币处置1.0阶段:野蛮生长的OTC生态

1. PlusToken案暴露的司法处置困境

2020年11月27日流出的PlusToken案刑事判决书备受关注,其案值,涉及多种数字货币。在该案二审刑事裁定书中提及收缴赃物处置问题,如委托第三方公司出售变现扣押的数字货币。此前涉案虚拟币处置并无统一规范模式,PlusToken案后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置成主流,但嫌疑人自愿性饱受质疑,这凸显出当时司法处置在方式选择与合法性认定等方面存在困境。  

2. 第三方公司与OTC商的变现模式解析

在虚拟币处置1.0阶段,第三方公司处置方式主要是找大宗OTC商。OTC商负责将虚拟币消化,再到市场找买家,通过赚取兑换差价获利。而第三方公司则赚取服务费,比如约定15%服务费时,第三方公司从司法机关拿到100块涉案虚拟币,找OTC商处置后只需转回给司法机关85块即可实现盈利。  

3. 高达15%的服务费形成机制

对于第三方公司高达15%的服务费,其解释包括币价波动、交易磨损等因素。由于虚拟币价格不稳定,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损耗,这些都被作为收取高额服务费的理由,以保障第三方公司在处置过程中能获取可观利润。  

4. 权钱交易与司法腐败风险分析

此阶段因涉案虚拟币处置业务小众且利润超额,滋生诸多不法问题。存在权钱交易风险,如办案人员私吞虚拟币,第三方公司拿司法机关暂存虚拟币到市场开单赔光,OTC商故意收黑钱打到涉案专用账户等情况,还出现不少OTC商因涉黑钱被异地司法机关打击,可见当时在虚拟币处置领域存在较严重的司法腐败风险隐患。  

虚拟币处置2.0阶段:政策收紧下的跨境博弈

1. 924通知对虚拟货币业务的全面禁止

2021年9月15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该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诸如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行为,一律严格禁止并坚决依法取缔。与2017年9月4日发布的规范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公告不同,924通知不再局限于特定主体,而是涵盖了公司、平台及个人等所有主体,这使得以往由第三方公司组织OTC商变现的处置方式难以为继。  

2. 境内对敲与境外结汇的灰色操作链条

在国内政策收紧后,虚拟币处置进入2.0阶段,虽多数处置公司在PPT介绍中宣称“境外处置”为核心卖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此间多数虚拟币处置是通过境内对敲完成的,即尽管进入司法机关账户的钱看似从海外回来,但并非真正源于海外处置的虚拟币对应的款项。因为当时结汇回来的钱,并不要求与虚拟币处置的钱严格一一对应,所以无从考证其真实来源。而且,有南方某省市相关人员因“非法处置”被异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等情况,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灰色操作链条的存在。  

3. 处置手续费下降至4%-10%的市场变化

随着全国各地待处置虚拟币数量增多、处置业务透明度提升以及处置公司间竞争加剧,虚拟币处置2.0阶段出现了处置手续费大幅下降的情况。此前第三方公司处置时手续费可能高达15%,而在此阶段,处置手续费逐步降低至10个点以下,甚至出现过4个点的情况。  

4. 地方政府介入与财政收支两条线改革

在虚拟币处置2.0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开始介入虚拟币处置工作,采取将待处置资产包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并且处置现场有纪委、政法委、财政局等司法机关之外的相关部门进行督导。同时,手续费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改革,过去第三方公司拿走100块钱的币只需还回85块钱作为处置结果,现在则需将100块钱的币全额还给财政,再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按照事先约定支付手续费给第三方公司。在此阶段,一些早期获利颇丰的第三方处置公司也改变了业务模式,往往将待处置资产分包给多个团队进行处置,以设置防火墙并更好开展工作。  

虚拟币处置3.0阶段:合规化探索与制度创新

1. 最高法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的启动背景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列为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课题组涵盖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高校和司法机关。此前,虚拟币处置历经不同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从早期第三方公司处置1.0阶段的种种乱象,如权钱交易、司法腐败风险等,到2.0阶段虽有变化但仍存在跨境处置不规范等情况,使得各地在处置涉案虚拟币时难以把握准确尺度,处置工作甚至一度停滞。而涉案虚拟币待处置市值数额,亟待更科学、规范的处置方式,在此背景下,最高法这一课题研究启动,旨在深入探索合理有效的处置路径。  

2. 北京产权交易所借道香港的成功实践

此前一段时间,各地司法机关待处置涉案虚拟币规模,但处置工作停滞不前。在此情形下,香港的出现为涉案虚拟币处置提供了合规思路。如北京率先公布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借道香港进行涉案虚拟币处置的成功经验,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探索。其核心要点在于,借助香港的特殊金融环境与相关规定来实现合规处置。在具体操作上,需遵循香港银行业规定以及持牌交易平台要求,涉及外汇流入要向外管局备案,经银行通道回国等一系列流程,通过合理安排各环节,实现涉案虚拟币在境外的合法处置与资金回流。  

3. 外管局备案与国有银行绿色通道构建

合规的涉案虚拟币处置离不开外管局和国内银行的协同。外汇流入必然要报外管局备案,且处置过程需经银行通道回国,香港银行机构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鉴于此,建议由上级部门牵头,省一级司法机关和国有银行总行建立“绿色通道”。司法机关在银行开立涉案虚拟币处置专用账户,委托国有银行总行代为处置。如此一来,既能确保外汇流动的合规性,又能借助国有银行的资源与渠道优势,提高处置效率,保障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境外持牌交易平台的合规处置路径

依据相关探索与实践,可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备案、监管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在境外虚拟货币合法的司法管辖区(如香港),通过合规持牌交易平台,将虚拟货币按照市场价格兑换为法定货币,在境外变现后,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法院在涉外司法活动中开立外汇账户及办理外汇收支有关问题的函》的规定办理。通过这样的路径,在遵循各项规定与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涉案虚拟币在境外持牌交易平台的合规处置,推动虚拟币处置工作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虚拟货币处置体系的挑战与变革方向

1. 现行政策与司法实践的冲突点

在虚拟货币处置历程中,现行政策与司法实践存在着诸多冲突点。早期,如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主要规范的是代币融资交易平台,对于个人参与虚拟货币相关兑换等业务未作明确限制,这使得在涉案虚拟币处置时,出现了由OTC商等进行变现的情况,虽看似有一定依据,但也引发了诸多乱象,如权钱交易、办案人员违规操作等。  

而2021年9月15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则全面禁止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包括公司、平台及个人的诸多涉虚拟货币交易行为。这在司法实践中就面临着如何处置已扣押涉案虚拟币的难题,以往的处置方式不再可行,导致处置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出现各地把握不准处置尺度,甚至处置工作停滞的情况。  

2. 跨境资金监管的技术实现难题

随着虚拟货币处置业务向境外拓展,跨境资金监管的技术实现成为一大难题。在第三方公司处置2.0阶段,虽宣称境外处置,但实际上多通过境内对敲来完成,结汇回来的钱与虚拟币处置的钱难以做到一一对应,无法准确考证是否真正完成了境外合规处置。  

即使在探索如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借道香港进行涉案虚拟币处置的模式中,虽涉及外管局备案、经银行通道回国等流程,但要确保外汇流入的合规性、资金流转的透明度以及与虚拟币处置的准确对应等,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精准追踪资金流向、防止资金挪用或违规结汇等问题。  

3. 司法机关主导的国有化处置建议

鉴于虚拟货币处置的复杂性及乱象,有建议提出由司法机关主导进行国有化处置。具体而言,涉案虚拟数字货币的处置主体可设定为省一级司法机关,由上级部门牵头,省一级司法机关和国有银行总行建立“绿色通道”,司法机关在银行开立涉案虚拟币处置专用账户,委托国有银行总行代为处置。  

国有银行总行可充分利用香港或其他合法处置的境外分支机构,完成涉案虚拟币在境外的合法处置。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将处置利润收归国有,实现处置效能的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规范处置流程,避免此前出现的各类违规及乱象。  

4. 《人民法院报》提出的合规框架解读

《人民法院报》刊发相关文章指出,可以探索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备案、监管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在境外虚拟货币合法的司法管辖区(如香港),通过合规持牌交易平台,将虚拟货币按照市场价格兑换为法定货币,在境外变现后,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法院在涉外司法活动中开立外汇账户及办理外汇收支有关问题的函》的规定办理。  

这一合规框架为虚拟货币的规范处置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强调了多部门协同监管以及在合法合规的境外区域借助专业平台进行处置的重要性,期望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彻底解决涉案虚拟币处置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未来展望:构建新型数字资产处置体系

1. 虚拟货币处置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虚拟货币处置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早期处置方式乱象丛生,如第三方公司处置1.0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权钱交易等不法行为。后续虽经历不同阶段变革,但仍需进一步规范。未来有望通过明确的政策指引、统一的处置标准等,实现虚拟货币处置从混乱到有序、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减少因处置不规范带来的各类风险。  

2. 司法机关与金融机构的协同机制建设

在虚拟货币处置过程中,司法机关与金融机构的协同至关重要。过往实践已凸显出二者协同不足带来的困境,如在跨境处置等环节存在诸多争议点。未来应建立更紧密有效的协同机制,司法机关明确处置要求与流程,金融机构依据相关规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比如外汇管理、资金流转等方面,确保虚拟货币处置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高效进行。  

3. 全球监管协作与跨境处置标准制定

虚拟货币交易具有跨境性特点,这使得全球监管协作成为必然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导致跨境处置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加强全球监管协作,共同制定统一的跨境处置标准,明确在涉及不同司法管辖区时虚拟货币处置的规则、流程以及责任划分等,以避免监管套利和处置混乱的情况发生。  

image.png

4. 数字货币时代司法实践的范式革新

随着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司法实践也需进行范式革新。传统的法律框架和司法实践方式在面对虚拟货币这类新型数字资产时已显露出诸多不适应之处。未来司法实践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数字货币的特性,更新法律理念与实践方法,例如在证据认定、价值评估、处置程序等方面形成适应数字货币特点的新模式,以更好地应对相关法律纠纷和处置需求。